丧葬客套话
丧 葬
本地民俗认为,人享年7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为寿终,称之为“喜丧”,所谓“半喜半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送终
旧时各地对送终都极重视。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儿子、儿媳、孙子、未出嫁的女儿、孙女,以及亲兄弟、亲侄儿等聚集在一起,照料护理老人,护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气。咽气后,全家哀哭,守尸伴灵,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找来年事高的单身(胆大的),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称为“穿衣裳”。死者身着寿衣,移至堂前灵床上,头朝门,脚朝里,覆以被单,卧于中堂。灵前置长明灯、老盆,烧香焚纸。死者衣服扔到房顶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类在路口烧毁。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报丧。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稳定的三五个人,专门操办村中红白喜事,多以操办白事为主。老知德高望重,无所不知,能说会道,民俗练达,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完满。遇到棘手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比如丧事,丧客中吊唁时常出现争上风、争先后,经验丰富的老知就能说合,摆平。
报丧
丧事由时人共推的“老知”操办,拟出丧客名单,按辈份派死者的侄儿、侄孙,或族人中的晚辈等人前往报丧。将丧因、丧期、丧餐、葬期等报告给亲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前赶来。一般以口报为主。俗语云:“爹亲有叔,娘亲有舅”,“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报丧,长子去报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报丧。丧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门外报丧讯,不进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报丧时,态度悲痛谦恭,说话带哭音。对至亲长辈先跪下叩首,之后再报,可失声痛哭,但长辈一劝阻,就止住哭声。报后,丧客不挽留应立即离去。亲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远近不一,老亲较多的,有时要用一二十人分头去报。
报丧须上午去,其他时间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纸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纸钱、孝衣、鲜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烧,多由死者亲属奉扎。花圈都见过,苇子扎成的圆圈上缀满纸质白花黄花。纸扎冥供又称“社火”,就是纸糊的童男童女、挽帐、楼阁、三牲(马牛羊)等祭品。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称招魂幡,竖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个绣球,往下是并联的6个圈,用红绿纸糊上,由葵花杆撑着。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纸糊,苇子扎,底系两飘带,专由长孙挑着。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约1米高,上缠纸花,作为孝子手中时刻不离的信物,同时便于孝子磕头、跪拜时手拄着。成坟后,哀棍插在棺头坟上,往往就活了,日后长成柳树,称“老林树”。死者后裔对坟树十分在意,不允许动其半根枝条。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后来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规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现在都改穿白色平底运动鞋。
守灵
守灵又称护灵,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一种方式,是传统丧俗之一。守灵分守护灵床和守护灵柩两个阶段。死者咽气后,先进行初殓,将尸体移放到灵床上,守灵便正式开始。大殓后,死者被抬入棺材,开始守护灵柩。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昼夜不离。守灵人面带悲哀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吊唁开始后,吊唁人来往不断,遇到大哭的,守灵人也随声哭泣,以示悲悼。举行出殡仪式后,守灵才算结束。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由老知安排专人进行。棺进屋,老知用口袋装红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后头。(等出棺抬起时,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远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亲友看最后一眼,现在火葬前也看最后一眼,向遗体告别。
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一纸。棺头点长明灯,置一小罐,插筷一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在盆底钻几个眼,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宿县地区有的请僧、尼、道士念经、做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乐
白事情奏哀乐,像“快前场”,吹《秦雪梅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哀曲,唱大戏过关牌也用它。
吊唁
吊唁俗称烧纸。淮北吊唁仪式,程序繁琐,内容丰富,可谓葬礼之高潮。前来吊孝(吊丧),奠仪(俗称“烧纸”)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现金,数目不定。一般亲友,只上礼,不上垫,不进棺屋,不下地。知近亲戚,除上礼,还上垫,在灵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礼。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礼薄,发孝衣孝帽,一样的亲戚到齐了,进行吊唁、烧纸。开始时,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齐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吊)的准备好了没有。棚下老知拖着长腔,答:“——齐!”于是主事老知喊:“请客烧纸——”。吊唁的亲友来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两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礼。孝子帘里叩谢。之后在老知“请——请——请——”的三喊声中,止哭,进棺屋瞻仰死者遗容,并看望孝子,说些客套话,如咋病的,咋走的,并劝孝子“节哀”云云。进棺屋的路线是右进左出。客去时,跪棚的与男客握手跪谢。
烧纸次序很有讲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烧。鼓乐、纸物、翻棺礼都由女儿出钱。
送汤
三日(内)晚,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又说知近亲戚来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汤,由两人抬着,围庙转三圈,唢呐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着在后浇,谓之丢汤。这时亲友排号烧纸,唢呐奏哀乐。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舆先生选定。死者断气,丧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为死者挖墓穴,称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风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遗嘱,还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长、宽、深都有一定规矩,方向也颇有讲究。
殡葬
出殡前,行“家奠礼”,俗称“辞灵”。打开棺盖,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娘家侄三斧头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后封棺出殡。亲人依次跪拜祭奠后,亲人哭灵,拆除灵堂,用发面水浇灌柱子眼,意思是后辈能发。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办酒席的泥灶,意思是丧事不能接着下去。长孙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沿途烧化纸钱,多伴有唢呐奏哀乐。至墓地,长子在棺前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后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压一张弓,以抵挡坏人狩猎。夫妻合葬时,中间搭一平板,叫“过桥板”,芦苇大席拆边盖于棺上。族人或亲友堆土成坟,焚烧社火。哀棍、白幡插于坟上。葬毕,宴谢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亲戚再烧两回纸。地上铺个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于棺前,老知依亲戚远近喊:“请客烧纸——”,为表客气,又喊:“请远客先烧!”客表客气,谦虚答:“远近都是客!”烧纸仪式与吊唁时同,但节奏明显加快。
入葬时,杠具上有孔眼,有铁毂,可拆装。棺底四角有铁环,棺材在悬梁、绳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户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去世,为烘托气氛,花钱从唢呐班里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带孝,俨然孝子,在整个丧仪中哀哭,十分悲痛。
圆坟
葬后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谓之“圆坟”。
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内,孝子见亲友不分长晚辈均叩头,以示行孝。孝期内有三忌:百日内不剃头、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节不蒸灯,三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立碑
老社会,立碑成风。社会上有影响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说,家道殷实的富户也尽力立个大碑,以彰显富贵,光宗耀祖。碑材多为青石制成,高2米,宽1米,厚约20厘米。大户之家有用汉白玉立碑的。特别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细,死者生平、业绩一一叙说,中间几个大字:“×××之墓”。后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过世第三年的清明节进行,并举行一定规模的立碑仪式,有客行礼,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称扫墓,即亲友通过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每到清明节、中元节(民间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送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以及死亡后周年,后人和至亲便携纸来至墓前,摆上供品,倒酒,作揖、磕头,焚烧,边烧纸边轻轻呼唤:“××拿(拾)钱啦”,表示孝意。后给坟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国后,演化成新旧混合的丧葬仪式,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现金吊礼取代了“箔块”。人死后,发讣告。
建国初期,民间仍沿袭过去丧葬习俗。20世纪60年代后,人民政府废除旧葬,各种殡葬活动基本禁绝。民间虽仍土葬,但须深埋。现时,农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后土”的双重葬仪,“亡灵”和活人争夺土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随着殡葬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城市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尸体放在殡仪馆,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带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寄托哀思。有的还在网上祭奠。
近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旧的迷信做法死灰复燃,有的请和尚、道士设灵台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用纸扎糊祭灵物品,如纸马纸牛、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纸空调器、纸轿车等,名目繁多。无论城市、农村,均出现铺张势头,攀比、讲排场之风日盛。有的丧家不惜重金大办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队伍浩大。礼金也水涨船高,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元不等。此种陋俗已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政府的关注。
那里能买到《替死者说话》的小说
新华书店应该有卖
大的书店应该都有
如果这本书不是太 健康的
地摊书店应该会有
如果正规书店和 地摊书店都没有
你可以在 淘宝 和拍拍 这样的网店上购买
一定有卖的
赤峰有什么习俗?
婚俗
蒙古族旧时青年男女婚事亦多由父母包办,除少数王公贵族外,均一夫一妻制。同姓禁婚。赤峰地区蒙古族婚俗,除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又吸收了汉、满族部分礼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程序。婚俗整个过程有求婚、许婚、订婚、下聘礼、举行婚礼几道程序。主要特点体现在迎送亲上。旧时迎亲新郎亲自率队,路远的还要带上蒙古包、肉食、奶酪和酒等,到女方家不准直入其家,须在附近选一吉地安营扎寨,然后新郎、伴郎打扮整齐,率迎亲队伍,去新娘家,到后不进屋,先乘马绕房一周,此时女方家邀请的4位博日根(嫂子)出来拦住新郎进行对词,形成有说有唱,所提问题皆稀奇古怪,难以对答,以试新郎学识、机敏水平。答词后才准新郎进屋排宴招待。送亲起程时,女方家选4位歌手,唱4首歌,每人向新郎敬4杯酒。出门时,新郎新娘还要围门口在点上香的香炉绕三圈,以示净身,除去秽物。
汉族,旧时赤峰地区青年男女婚俗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20世纪30年代后,提倡婚姻自主,然真正自主的只是些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农村仍实行封建婚姻制度。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在婚姻上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婚姻程序仍有托媒、订亲、下聘礼、娶亲、婚礼等多项。但汉族婚姻很注重一个"双"字。如托媒,要男女两家,聘礼有"酒肉面米"四合礼,娶亲人讲究"去单回双",婚礼也要选"双日子"等等。
回族婚俗,一是主张回民族间婚配,如与他族结婚,双方必须尊从回族一切风俗习惯。二是禁忌骨血倒流(姑家女儿不能嫁舅家男儿)。回家办婚事,要请阿訇写"依扎布"作为宗教内法定的结婚证明。参加婚礼者,要沐浴盛装,阿訇作司仪,当众宣布某子与某女成婚,递过"依扎布"后,向新郎扔红枣,连扔三次,以示祝贺。然后同众亲友一起吃"九大碗席"。有趣的是婚礼过后要戏耍"公婆",一些爱开玩笑的客人给公婆抹黑脸,穿红挂绿,逗其说笑话,扭秧歌,诙谐热闹。
朝鲜族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迎亲到女家后,女家单腾一房间,把新郎迎入后,新娘亦随入,男女对面跪拜,彼此敬酒,互换酒杯。然后摆婚宴,宴终上"长寿面",新郎碗里要埋3枚去皮鸡蛋,新郎只吃1枚,剩两枚留给新娘。新郎婚宴更丰盛,桌上必摆一只烧熟直立完整的"雄鸡",鸡嘴衔有红辣椒或红枣数枚。晚间闹房时,大家用笤把或木板抽打新郎脚板心,新娘出面说情,许以钱财或东西。婚后3天新娘下橱持家,做的第一顿饭的米是新娘从娘家带来,以示带来财富,将来能过好日子。
丧俗
蒙古族丧俗病人死后7个时辰不准移动,以乞"回生"。之后着手准备安葬。吊唁方式,王公贵族死后,全族百姓穿丧服致哀。并请喇嘛诵经超度。平民富户停尸3~7天,亦作道场,由喇嘛诵经。出殡时,尸身不得从门抬出,要走窗户。清以前蒙古族葬俗有野葬、火葬、土葬三种。野葬葬俗更遥远一些,即人死后用一辆勒勒车装上,任牛在芒芒草原游移,经过颠簸掉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火葬多用于喇嘛。人死后用棉布缠身,洒上黄油或酒焚烧,烧后捡出尸骨埋葬,如是活佛筑以白塔以待祭祀。土葬为多数,早期西拉沐沦河以北多无棺,人死后用白布缠身,头北脚南仰卧,以石为枕埋葬,不起坟堆。男尸将其右手枕在头下,中指插入耳中,左手夹在双膝间,双腿微曲;女尸则正相反。清中后期,赤峰南部敖汉等地仿汉族入棺土葬,亦起坟堆。
汉族葬俗有些纷繁缛节,主要是殓、殡、葬三关。人死后装棺入殓后,孝子孝女孝妇以哭棂为主要形式招待吊唁亲友,一般停尸1-3天,多者7天。出殡时旧时要请阴阳,看阴宅,富有人家棺木沉重者要由16到32人抬棂。起棺时长子要摔葬盆。阴阳散发纸钱,儿女哭送,讲究庄重体面。葬时由长子先铲土掩埋。葬后晚间要到庙送"盘串"。先读祭文,然后孝子站在高处手举木棒向西方指路:"西天大路,金马宝船,静处安身,苦中使钱"!呼毕,将用写给死人的文书(路条)、结杆、纸扎成的车马纸人如金童玉女、九笺联灯、纸钱等焚烧,并摆上水饺、白酒肉菜等食品的祭祀,此时,亲人大哭,送丧期完毕。一般情况下,人死第三天上午出殡。此后,为悼念死去的人,还要烧纸节、头期(葬后七天)纸节,五期(葬后5个七天)纸节,百日纸节,随后,一、二、三周年烧纸节。
回族葬俗为从速、深埋、省俭、简便,通常由阿訇办理一切。人死后白布裹身,放入"净匣",抬入庭院,由子女守护。亲友吊唁时绕"净匣"三圈。葬前由阿訇主持举行追悼会,作 "讨白"忏悔后,抬入墓地进行安葬。无棺,多用砖砌券坟。
朝鲜族人死后吊唁人要带一坛酒和一盆大米粥,停棂期间丧家不再烧饭,以粥充饥。送葬时,柩前有一队人,手擎写有死者姓名的红布挽幛,柩后有一人领丧,装作死者的灵魂替死者说话,他边舞边唱,词随口而编,大意是留恋人生,抒发对家乡山川的怀念、亲友的眷顾及对子女后人的嘱托,以唤起哀思,另外,朝鲜族葬俗,夫妻各埋一坟,不合葬。
通礼
蒙古族素有敬老佳风。路遇长者,须垂手立于路边,待长者允许方可走开;父母在,晚辈不得对面而坐,异辈食不同席,尤忌同桌饮酒、吸烟。男性晚辈为长辈递茶要作单腿弯曲姿式,儿媳给公婆递茶要双膝弯曲,递酒要下跪拜礼。蒙古族所居以左为尊,来客长辈坐北面南;迎客时男施打千礼,女施裣衽礼,主人向客人敬洒后,客人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向下各弹一次,向自己额部抹一次再喝,以敬天敬地,感谢主人盛情招待。
汉族有见面礼、待客礼、家族礼、馈赠礼之俗。旧时见长官叩头,平辈行拱手(作揖)礼。辛亥革命后,叩头改为鞠躬礼,解放后一律改为握手礼,20世纪80年代后,有的还实行拥抱礼,但在农村牧区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还实行磕头跪拜礼。回族礼俗,在拜真主、父母、婚丧时行跪拜礼。平时两人相遇,互相"拿手",四人相遇,同时向后撤步问安。今回民相遇,亦实行握手礼。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当法医...每天和尸体打交道...
法医也分很多学科的,比如法医物证学,法医精神病学,法医毒理学,法医临床学等等,不一定都和尸体打交道。比如法医临床学就只管活人的事,一旦成为尸体就不归他管了。
法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来得出结论的学科,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职业。如果你身边有过冤枉的案件发生你就会明白法医的重要性了。
另外,中国法医的福利和待遇并不是很好,和普通警察一样,可能除了专家,平常的法医的地位还不如警察,我觉得这个问题,国家有待重视。随着法律的完善,当嫌疑人的口供不再作为主要证据被法庭采纳时,法医的真正作用才能体现。现在中国的法律在法医这一块还是很不完善,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刑事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乱世佳人里,作者对南北战争的看法是怎样的?
《乱世佳人》的视角是南方(亚特兰大)上层社会种植园主的视角,他们对北方的看法是贪得无厌、狗拿耗子、欺人太甚,这与马克思那一套理论的解释倒是很吻合的。
不过这其中最有趣的还是那些黑人奴隶的态度,他们大多跟自己的主人站在一起反对北方。看起来当时奴隶们并未意识到将来的历史在描述这场战争时他们处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因而咱们历史教科书那种替死人说话的臭毛病是千万要不得的。
好莱坞关于美国内战的电影极少(可能不到电影总产量的5%)。因为美国人认为那场战争是美利坚民族心灵的创伤,美国不以自相残杀为荣,认为现在的人应该淡忘那场战争,珍惜和平,所以他们极少拍美国内战片。美国人对内战的态度同我们是有所不同的,宣传也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和宽容的态度出发,不是简单地站在北方胜利者的角度上非黑既白。战后格兰特总统的和解政策和工业经济的爆炸性发展很快化解了南北之间的根本矛盾和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