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要放松,不要耸起来
.肘大概低肩膀三指宽,也可以与肩同高对拔.
目视前方,以一念代万念.起来的杂念,随它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站桩得舒服,不僵坚,但是动作要领要对,不能东倒西歪.保持头正、颈直,对称.
形意拳称其为浑圆桩,意拳(大成拳)称其为平步撑抱桩
具体要领:
三条线要一条一条地体认,逐步累加,不要妄图一下子同时具备.
发力位置
下盘是根基,三线对争应首先由下盘入手体认.下盘的对争要领是:开臀提胯,敛阴吊裆,前蹬后踩,裆胯圆张,起不敢起,坐不敢坐,进不敢进,退不敢退.具体地说,就是前脚微微用力往后蹬,后脚同样稍用力往前蹬,两股力方向相反,相互顶住,感觉象要把脚下大地从中间撕开,前膝微前顶略有上提之意(所谓前脚跟稍抬起即是由前膝稍上提自然带起的),后胯后挣,形成膝胯互争之意,后膝略有下跪之意,后大腿稍向内裹,注意前后对争并非两腿各自独立的前蹬后踩,而要将这两股劲以胯、裆为枢纽汇集,使两腿形成内在的贯通,此时必然形成裆胯圆张,敛阴吊裆的状态,感觉如同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将裆胯撑圆一样.那么,下盘的整体状态是何样的呢?打个比方,好比一张弓,弓的两端落在地上,两个脚就好似弓的两端,两腿就如同弓身,处处保持崩劲撑起,形成一个无棱角的内在贯通整体状态.下盘的对争体认得很清晰的时候,即可加上躯干(脊椎)的对争.
脊椎对争
脊椎对争的总体要求是:坐臀提身,领颈拔背、节节拉长、通脊贯顶.感觉如同"隔墙视彼物,牛拉重车行",伸长脖子拉长腰.
脊椎对争首先应找出沉坠之力,即尾椎沉坠,所谓"臀股一抬,重新再来",沉坠之力一失,往往发力时上体与下盘脱节、断劲、上下难以贯通,易被对方拔根.尾椎沉坠,具体的感觉是在下盘对争的基础上,身体微微压下,又被稍稍顶起,既有沉坠之势又不失弹性.另外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命门顶起.正常人的腰椎有一个向内的生理曲线,用手一腿内便知,站桩状态中,就要将这个生理曲线拉直、填平.具体方式就是在尾椎内扣下坐同时,命门穴有意识向后顶起,可以这么体验一下:整个后背贴在墙上,然后将后腰凹陷处也向后顶起,贴在墙上,就是这么一个感觉.记住,然后在站桩时把这个感觉找出来.这里要注意一点,就是命门顶起能够将后腰弯曲处自然填平即可,不要刻意、过分地向后顶,否则会造成驼背、折腹,这就是错误的桩态.
以上两点做到的同时,还有一点就是小腹要微微向下"掖"住,即腹部不可向上提起,小旺旺部不可挺起,小腹微用绷力,感觉非常充实.这个感觉,与趴俯卧桩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可以在练俯卧桩时去体会.
几个要领做到了,就可以找找向上的争力,要领是:下颌微收,脖子微微梗起,感觉后脖子贴在了衣领上,头顶微微向上顶起,注意找出这个感觉就可以了,头颈不可过分用力,用力过度就失之于"僵"了.整体上的感觉就好象是站在墙这边伸长脖子探着腰看墙那边,与尾椎的沉坠之势自然形成了对争.
在做到尾椎内扣下坐,命门顶起,小腹下掖,头颈上领这些要领后,整个身体的对争状态就形成了,整条脊椎连同两侧的大筋被上下拉伸,如同一条被拉起的弹簧,充满弹性,在这种情况下,躯干的不空状态即造就了,这时可以试着敲敲小腹、两肋,感觉很充实,很有弹性,自然地具备了一定的抗击能力.
上肢对争
在下盘对争、脊椎对争均求得后,这时可以加上上肢的对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