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几月几日
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日"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云在他的《介雅》中记载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看来那时已将旦为一日的开始,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国古人说的元旦,却并不是公历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称元日.中国历史上的年号并不是公元纪年,而是每个皇帝每个朝代都有单独的纪年,是荫历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西方历法的体现.是以基督诞生为公元1年.中国只是到了中华民国以后才逐渐改用公元纪年.因此,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既春节比公历的元旦更有节日气氛.
元旦是几月几日
公历1月1日.
设定时间:1949年9月27日.
中国全部的节日都分别在几月几号?
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大部之形成莫不跟历制有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露露女士的新著《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月),将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统计归纳为20个,其中来自日月时令交会的,或与之有关系的有16个: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已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kuang)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都与时气节奏大有关系;几个表面与时气无关的,比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细查古制,也有时令的讲究.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回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避五毒乃是过"端午"之初衷.腊八,祭灶以及除夕节,都是春节的"伴节",自然也是与时气相关的,而其余四节正月初七的"人胜节",四月初八的"浴佛节"(释家牟尼生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鬼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水宫大帝诞辰)"则来源于传说,神化和宗教. 春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二月二日),上已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天贶(kuang)节(六月六日),夏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端午节,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祭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除夕节.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
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荫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颤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5、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7、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九列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屈原曾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说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145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145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8、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沈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