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统计局与发改委什么关系
业务上有联系。1984年以前,统计局与发改委是一个单位,后来分了。现在业务上有联系,主要是发改委出于工作需要向统计局要数据,当然了发改委有实权,统计局没有实权,只是单纯的生产数据。据说将来还有合并的可能。
深圳有多少人口?
深圳市统计局2008年初公布了最新人口数量,截至2006年末,深圳有常住人口846.43万,与2005年末相比,深圳常住人口数量增加了18.68万,深圳人口密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
深圳平均工资底是多少?
根据深圳市2009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2009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6723元,增长7.5%。因此,折算成2009年度深圳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94元,社保缴费基数可能据此调整。
上述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执行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深圳市历年职工月平均工资及最低工资标准
(一)历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
1979—2009年深圳市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表
年度 年均工资(元) 月均工资(元)
1979 769 64
1980 979 82
1981 1132 94
1982 1366 114
1983 1545 129
1984 2179 182
1985 2418 202
1986 2452 204
1987 2677 223
1988 3388 282
1989 3858 322
1990 4304 359
1991 5016 418
1992 5931 494
1993 8145 679
1994 10572 881
1995 12276 1023
1996 14507 1209
1997 16531 1378
1998 18381 1532
1999 20714 1726
2000 23039 1920
2001 25941 2162
2002 28218 2352
2003 30611 2551
2004 31928 2661
2005 32476 2706
2006 35107 2926
2007 387
98 3233
2008 43454 3621
2009 46723 3894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特区有多少人?
深圳人口之谜
金心异 一 2000年11月11日中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其中深圳普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几乎让所有关心深圳的人们大吃一惊:该结果显示,深圳市总人口达700。84万人。而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年度公布的数字,200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24。92万人。即便是按常住人口这个数字来说,也与人口普查得来的700万这个数字相关一半以上。 至少在普查数字公布后的2- 3年时间内,深圳市官方似乎从不承认这个数字的经济学或统计学意义,一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政府仍按照自己的计划在增长着深圳的总人口:2001年底深圳常住人口468。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2。04万人,2002年底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5万人,2003年底常住人口557。4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0。93万人。 如果按户籍人口,深圳的人口规模在全国连前20位都进不了,可是如果按普查数字,深圳可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10大城市之一。 且慢,事情还没有完。2003年,政府在一些场合,宣称深圳的实际总人口已达到1000万人。一些敏感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在报纸上郑重地发布了这个消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方面只是在强调深圳的资源、环境压力时,才会引用这个数字,而在公报上仍沿袭统计局的数字。在这个思路上,深圳一些部门甚至相信1000万也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很可能深圳的总人口已有1200万。 好了,现在关于深圳的人口规模,已经有5个数字供你选择了:150万、560万、700万、1000万、1200万。 我们先猜测一下这5个数字可能的来历。150万是已入户籍的人数,登记在册,发户口本和身份证,这个应该没问题;560万是包括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和。什么叫暂住人口?就是没有入籍但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一般而言应该是在深圳持续地居住了一段时间以上(比如半年?不知道有无准确的法律界限)。据说人口普查算进去的就是这两部分人,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公布的总人口,与人口普查的数字会有那么大差距?以2000年底为例,433万与700万,其间差了267万,这差不多是一个惠州市(深圳邻居)的总人口。原来地方政府的暂住人口只计算进去了办了暂住证的人口。 没有办暂住证而事实上在深圳暂住的人有多少?仅仅只是267万那么多吗?因为没有列入管理,基本没有办法来得出一个准确数字。但是如果与2003年间接承认的1000万这个数字联系起来,700万仍有可能是失真的。因为不可能短短三年时间,深圳就增加了300万人。 1000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我问过一些政府官员。谁都知道象深圳这样自由流动的城市,要想准确统计出人口总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政府若真想弄清楚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数字,还是有办法的,比如可以去计算全市的生活用水量、生活用电量、粮食消耗量,全市医疗机构的接诊量等等各种指标,再去计算一下与深圳相似地区,比如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大致人均生活用水量、生活用电量、粮食消耗量等等,这样每项指标都可得出一个不太精确的深圳人口规模,虽然每项指标得出的都是一个不太精确的数字,但如果这诸项指标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就是深圳实际的人口总量(误差大约不会超过10% )。据说深圳政府综合得出的结论就是:深圳的实际人口规模已达到1000万。 那么1200万这个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这样的,因为深圳有一个庞大的下层流民阶层,他们在深圳没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工作,虽在深圳生活,但其生活质素与一个正常的深圳人相比,低到无法想象,比如他们较少洗澡,较少洗衣服,不看电视、不用空调连电扇都不用,冰霜洗衣机更不用说,维持一个极低的用水量、用电量(可能连正常深圳市民的1/ 10都不到),他们吃最简单的食物(仅够活命而已),基本不买衣服,没有任何时尚消费,将自己的消费压缩到最低标准。据公安部门的估计,这个阶层的人数至少在200万人以上。于是又有人将之与1000万相加,得出深圳人口总规模有1200万之多这个说法。 假设1000- 1200万这个数字是接近于真实的话,那么深圳人口大约就可以进入全国前5名之列(象重庆、武汉,这样的城市,则只能计算其城区和近郊的非农业人口),或者真正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居第四。这也与深圳的经济总规模大致相当,深圳的GDP 也是仅次于沪京穗位居全国第四,即便被苏州超过,也仍可稳居第五。 二 2000年深圳人口普查数字出来后,在网络上引起的应响,远比在官方引起的要浓重得多。在全国几个比较有名的城市比较网站上,爱进行城市排行比较的网友们整天为比打口水战。据一些典型的网友说法,深圳之所以一直人均GDP 、人均收入总是高居榜首,原来就是因为深圳的人口数字不准确啊! 网友们的口水战往往逻辑不够严谨——比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中国没有几个城市能够将自己的人口总数算得清楚准确,不只深圳弄不清楚,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也都弄不清楚;同时,如果说深圳的人均数据确实没有用比较接近于真实的人口数的话,难道全国其它城市用了比较接近真实的人口数字吗?深圳起码还是用了一个户籍加暂住的人口总数来算人均,而全国大部分城市是用户籍人口
来算人均的——这个且不去说它,我要说的是,难道深圳市政府真的是因为害怕人均数据被摊薄而不肯采信人口普查数据吗? 据我接触过一些市政府的领导来看,他们从来都不会太在意那个所谓的人均GDP 或人均财政收入或人均收入的排名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人均财政收入或人均收入对市民财富的真正意义,和对城市建设规模的参考意义。毕竟一个城市的人民富足程度,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经及其区域分布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区域分布。 其实依笔者猜测,政府之所以不肯采信人口普查数据,可能最主要还是想减轻来自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的沉重压力——至少在心理上会减轻一些压力,虽然那压力事实存在——这可能是一种舵鸟政策,其原因值得深究。正是在2000- 2003年这几年,深圳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这与邻居广州的做法正好相反,最终引致了深圳城市环境在2002年之后的急剧恶化。而2003年深圳新一届政府公开承认人口规模可能已达到1000万,与之伴随的就是深圳展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与此同时,深圳在诸如警力配备等方面大幅增加,也是与人口规模的重新评估有一定关系。 经济学者还有一个术语,叫做“当量人口”,作为评估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以前所述,深圳有数百万人基本上不在深圳消费,其收入也十分之低,在整个城市经济体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们也从来未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社会中,也从未打算这样做,他们随时准备回到家乡去,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整个城市经济运转中可以视作无效人口。如果把这部分人口也计算入整个城市人口的人均财富分配中去,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数百万人可能主要是前面所说的200万流民,而且甚至在某种程度也要包括一部分工厂的打工者。有经济学者认为,深圳的当量人口,据他们的测算,现在(2004年中)可能也只是600- 700万左右,这倒与政府发布的人口数据比较接近(以2003年底深圳常住人口560万计,到2004年底,这个数字肯定会超过600万)。 也有人指出,深圳现有的1000万人口当中,到底真正想入籍深圳的有多少人?许多白领只是视深圳为一个年轻时闯荡的地方,他们一是随时准备闯到别处去,二是他们并不想在深圳这样房价很高的地方定居。随着深圳户籍政府的改变,入籍人口会很快增加,但是这种外部增加方式,到多少会慢慢地减弱?最终深圳的当量人口会达到多少?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圳市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人口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即以2003年底为例,官方公布户籍人口为150. 93万,暂住人口为406. 48,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比为1:2. 7,如果按1000万总人口的数字来算的话,150万对1000万,则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比则高达1:5. 7。二是深圳的人口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而不是国内其它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纺锤型。所谓“纺锤型”是指高收入和极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都很小(比如不足10% ),中间状态的人群则占较大比例,所谓两头小,中间大。而深圳则是越往下层,人数越多,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阶层至少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不足四成为中下白领阶层,而有产者阶层和高级白领阶层则占全社会的一成左右。当然,在深圳月收入1000元仍要归入贫困阶层,但这个收入在武汉则要归入中间状态,这也是两地收入水平差异所致。 这两大特点给深圳的社会安定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户籍人口在现今的中国,至少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迁移欲望要比非户籍人口低得多,户籍人口可能是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主要依托。也许正因如此,长期的人口倒挂使得这个城市的归属感严重不足。同时,政府对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承诺在现实中显然要重于对非户籍人口。同样是城市人口,政府在面对非户籍人口时,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文体设施等各方面,其所承受的政治压力要比户籍人口小得多。 还有,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的倒挂已严重地影响了深圳的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本地消费市场规模。 一般认为,深圳的人均收入高于广州,消费能力也高于广州(衡量一个地方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深圳是27. 9% ,而广州则是36. 8% ,深圳比广州低了9个百分点),然而2003年深圳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1. 77亿元,而广州则高达1494. 27亿元,几乎是深圳的一倍,然而广州的人口总数最多比深圳多三到四成,除去珠三角和广东其它地区到广州消费的成分,深圳消费规模低于广州仍显得不合理(假设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数字是准确的话),原因还出在哪里?出在广州的当量人口比深圳多得多,可能要多到八成左右。深圳的人口倒挂是罪魁祸首,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些未能入籍深圳却占深圳人口大多数的暂住人口减低了他们在深圳的消费欲望,在该部分人群中,对入籍深圳兴趣不同的话,可能在深圳消费欲望也会不同,但总体上大大地减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偏低给深圳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它直接影响到国内的许多销售企业,它们将其华南销售总部往往设在广州而非深圳,市场容量比深圳大应是其四大主因之一(另三个原因是: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从政治上考量;广州到珠三角有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从成本上考量,广州的营商成本低过深圳),从而间接影响到这些企业将华南中枢指挥机构甚或制造基地放在广州或其近郊,从而更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第三产业的活爱。 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其负面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中间层人群不足而底层人群过大,社会的稳定爱严重不足。同时这个结构还影响到吉尼斯系数,导致社会贫富矛盾比较尖锐。深圳近两年社会治安不稳定,与此不无关系。 四 深圳有没有对这两大问题着手解决呢?至少在2003年之前,我们没有看到什么积极有效的政策。 对于金字塔型结构问题,可能更主要靠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随着一些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迁出深圳,这部分的就业人口就也随之迁出深圳。在90年代中以来,深圳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达到这一目的,到2003年以后,则计划通过工业的适度重型化来达到这一目的;2004年初以来的“梳理行动”,坊间传言,这一行动暗含着深圳市政府的人口政策,通过拆除铁皮房、窝棚等简易居住设施,将这部分流民中的一部分驱赶出深圳,也许这可以视作深圳减少底层人口比例的其中一个努力?至于餐饮、零售等一些低端的服务产业,恐怕这部分底层人口是深圳必不可少的了,除非劳动力供给减少,否则他们的收入不大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得到较大提高。 至于户与非户倒挂问题,感觉在2003年之前深圳市政府显得十分保守。这可以从户籍人口的增长量中看出来。1999年深圳户籍人口为119。85万人,2000年增加了5。07万人,2001年增长了7。12万人,2002年增长了7。41万人,2003年则增长了11。48万人。由于深圳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较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003年这个数字是0。9% ,每年不过自然增长1万多人,其余部分,也是深圳户籍人口增长的主因:机械增长,也就是外地户口迁入深圳,2003年之前的几年竟然每年只有4-6万人,如果再除去深圳市每年高达1- 2万的引入应届大学生,这意味着过去数年间,深圳高达数百万的暂住人口,每年竟然只有3- 5万人能够入籍深圳。 这种消极的政策显然在2003年有了不小的改变,当年可能有高达8万左右的暂住人口入籍,而据政府订立的新目标,2004、2005两年,深圳计划增加40万户籍人口。这是个不错的开端,然而我们要说,这个速度还是不够。即使每年增加20万户籍人口,深圳要增加到哪怕是极正常的600万户籍人口,也要22年之久的时间,那时已是2025年,深圳的总人口肯定早已突破1500万人,甚至有可能达到1800万人,届时倒挂现象虽有缓解,在国内却仍然可能是最高的。 深圳需要一个更为积极的入籍政策。 摘自因特虎。限于篇幅,转载时略有删节
发布日期:二○○四年八月七日
请问,深圳有什么福田统计局的吗?
龙岗区统计局 宝安区统计局 南山区统计局
盐田区统计局 罗湖区统计局
福田区统计局
这是深圳的统计局,有你说的福田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民路123号区委大楼14楼
电话:0755-82918333-1431
深圳2016年社保缴纳基数最高是多少
深圳一档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分别为,
最高: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也就是6054×3=18162元。
最低: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也就是6054×60%=3632元。
日前深圳市社保局公布了,深圳社保最新缴费比例、以及缴费基数。
深圳市在职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及缴费基数表(2016年)
据此,自2016年7月1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止,我市各项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计发中涉及本省、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分别5525元/月、6753元/月的标准计算。
扩展资料:
“五险”中“四险”缴费与最低工资标准有关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深圳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公报》,深圳市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0173元,折算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348元。
自2018年7月1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止,我市各项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计发基数涉及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8348元/月的标准计算。
调整后,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上限均提高至25044元,一、二、三档医保缴费都有变化。失业保险缴费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变化无关。
8月1日起,我市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200元/月。社保“五险”缴费中,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四险”都与最低工资标准有关,医疗保险缴费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无关。
三险”缴费基数上限提高至25044元
养老保险缴费方面,深户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2%,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8%,单位缴费比例为14%;非深户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1%,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8%,单位缴费比例为13%。
缴费基数均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每月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生育保险个人不需缴费,全部由单位缴费,缴费比例为0.45%。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
每月生育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工伤保险个人不需缴费,全部由单位缴费。根据行业类别分八档基准费率进行缴费,分别为0.14%、0.28%、0.49%、0.63%、0.66%、0.78%、0.96%、1.14%,根据单位上两个自然年度工伤保险支缴率、安全生产与职业病危害情况等因素确定浮动档次后进行缴费。
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每月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此外,失业保险缴费基数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2200元,缴费比例为1.5%,其中单位缴纳1%,个人缴纳0.5%。失业保险单位每月缴纳22元(2200元/月×1%),个人每月缴纳11元(2200元/月×0.5%)。
一、二、三档医保缴费都有变化
医疗保险根据缴费及对应待遇分设一档、二档和三档。单位应为深圳户籍职工参加医保一档;非深圳户籍职工可在一、二、三档中任选一种参加。
医保一档缴费比例为8.2%(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6.2%,个人缴纳2%,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最高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最低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每月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5009元(8348元×60%)。
医保二档缴费基数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目前为8348元,缴费比例为0.8%(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0.6%,个人缴纳0.2%。
医保三档缴费基数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目前为8348元,缴费比例为0.55%(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0.45%,个人缴纳0.1%。
参考资料:人民网—深圳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有新调整
深圳平均工资底是多少?
根据深圳市2009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2009年度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6723元,增长7.5%。因此,折算成2009年度深圳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94元,社保缴费基数可能据此调整。
上述2009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执行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
深圳市历年职工月平均工资及最低工资标准
(一)历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
1979—2009年深圳市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表
年度 年均工资(元) 月均工资(元)
1979 769 64
1980 979 82
1981 1132 94
1982 1366 114
1983 1545 129
1984 2179 182
1985 2418 202
1986 2452 204
1987 2677 223
1988 3388 282
1989 3858 322
1990 4304 359
1991 5016 418
1992 5931 494
1993 8145 679
1994 10572 881
1995 12276 1023
1996 14507 1209
1997 16531 1378
1998 18381 1532
1999 20714 1726
2000 23039 1920
2001 25941 2162
2002 28218 2352
2003 30611 2551
2004 31928 2661
2005 32476 2706
2006 35107 2926
2007 387
98 3233
2008 43454 3621
2009 46723 3894
资料来源: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特区有多少人?
深圳人口之谜
金心异 一 2000年11月11日中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其中深圳普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几乎让所有关心深圳的人们大吃一惊:该结果显示,深圳市总人口达700。84万人。而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年度公布的数字,200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24。92万人。即便是按常住人口这个数字来说,也与人口普查得来的700万这个数字相关一半以上。 至少在普查数字公布后的2- 3年时间内,深圳市官方似乎从不承认这个数字的经济学或统计学意义,一年一度的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政府仍按照自己的计划在增长着深圳的总人口:2001年底深圳常住人口468。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2。04万人,2002年底常住人口50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39。45万人,2003年底常住人口557。4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0。93万人。 如果按户籍人口,深圳的人口规模在全国连前20位都进不了,可是如果按普查数字,深圳可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10大城市之一。 且慢,事情还没有完。2003年,政府在一些场合,宣称深圳的实际总人口已达到1000万人。一些敏感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捕捉到了这一点,并在报纸上郑重地发布了这个消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方面只是在强调深圳的资源、环境压力时,才会引用这个数字,而在公报上仍沿袭统计局的数字。在这个思路上,深圳一些部门甚至相信1000万也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很可能深圳的总人口已有1200万。 好了,现在关于深圳的人口规模,已经有5个数字供你选择了:150万、560万、700万、1000万、1200万。 我们先猜测一下这5个数字可能的来历。150万是已入户籍的人数,登记在册,发户口本和身份证,这个应该没问题;560万是包括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和。什么叫暂住人口?就是没有入籍但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一般而言应该是在深圳持续地居住了一段时间以上(比如半年?不知道有无准确的法律界限)。据说人口普查算进去的就是这两部分人,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公布的总人口,与人口普查的数字会有那么大差距?以2000年底为例,433万与700万,其间差了267万,这差不多是一个惠州市(深圳邻居)的总人口。原来地方政府的暂住人口只计算进去了办了暂住证的人口。 没有办暂住证而事实上在深圳暂住的人有多少?仅仅只是267万那么多吗?因为没有列入管理,基本没有办法来得出一个准确数字。但是如果与2003年间接承认的1000万这个数字联系起来,700万仍有可能是失真的。因为不可能短短三年时间,深圳就增加了300万人。 1000万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我问过一些政府官员。谁都知道象深圳这样自由流动的城市,要想准确统计出人口总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政府若真想弄清楚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数字,还是有办法的,比如可以去计算全市的生活用水量、生活用电量、粮食消耗量,全市医疗机构的接诊量等等各种指标,再去计算一下与深圳相似地区,比如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大致人均生活用水量、生活用电量、粮食消耗量等等,这样每项指标都可得出一个不太精确的深圳人口规模,虽然每项指标得出的都是一个不太精确的数字,但如果这诸项指标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就是深圳实际的人口总量(误差大约不会超过10% )。据说深圳政府综合得出的结论就是:深圳的实际人口规模已达到1000万。 那么1200万这个数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这样的,因为深圳有一个庞大的下层流民阶层,他们在深圳没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根本没有工作,虽在深圳生活,但其生活质素与一个正常的深圳人相比,低到无法想象,比如他们较少洗澡,较少洗衣服,不看电视、不用空调连电扇都不用,冰霜洗衣机更不用说,维持一个极低的用水量、用电量(可能连正常深圳市民的1/ 10都不到),他们吃最简单的食物(仅够活命而已),基本不买衣服,没有任何时尚消费,将自己的消费压缩到最低标准。据公安部门的估计,这个阶层的人数至少在200万人以上。于是又有人将之与1000万相加,得出深圳人口总规模有1200万之多这个说法。 假设1000- 1200万这个数字是接近于真实的话,那么深圳人口大约就可以进入全国前5名之列(象重庆、武汉,这样的城市,则只能计算其城区和近郊的非农业人口),或者真正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位居第四。这也与深圳的经济总规模大致相当,深圳的GDP 也是仅次于沪京穗位居全国第四,即便被苏州超过,也仍可稳居第五。 二 2000年深圳人口普查数字出来后,在网络上引起的应响,远比在官方引起的要浓重得多。在全国几个比较有名的城市比较网站上,爱进行城市排行比较的网友们整天为比打口水战。据一些典型的网友说法,深圳之所以一直人均GDP 、人均收入总是高居榜首,原来就是因为深圳的人口数字不准确啊! 网友们的口水战往往逻辑不够严谨——比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全中国没有几个城市能够将自己的人口总数算得清楚准确,不只深圳弄不清楚,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重庆也都弄不清楚;同时,如果说深圳的人均数据确实没有用比较接近于真实的人口数的话,难道全国其它城市用了比较接近真实的人口数字吗?深圳起码还是用了一个户籍加暂住的人口总数来算人均,而全国大部分城市是用户籍人口
来算人均的——这个且不去说它,我要说的是,难道深圳市政府真的是因为害怕人均数据被摊薄而不肯采信人口普查数据吗? 据我接触过一些市政府的领导来看,他们从来都不会太在意那个所谓的人均GDP 或人均财政收入或人均收入的排名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人均财政收入或人均收入对市民财富的真正意义,和对城市建设规模的参考意义。毕竟一个城市的人民富足程度,对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口规模到底有多大,经及其区域分布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区域分布。 其实依笔者猜测,政府之所以不肯采信人口普查数据,可能最主要还是想减轻来自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的沉重压力——至少在心理上会减轻一些压力,虽然那压力事实存在——这可能是一种舵鸟政策,其原因值得深究。正是在2000- 2003年这几年,深圳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明显不足,这与邻居广州的做法正好相反,最终引致了深圳城市环境在2002年之后的急剧恶化。而2003年深圳新一届政府公开承认人口规模可能已达到1000万,与之伴随的就是深圳展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与此同时,深圳在诸如警力配备等方面大幅增加,也是与人口规模的重新评估有一定关系。 经济学者还有一个术语,叫做“当量人口”,作为评估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以前所述,深圳有数百万人基本上不在深圳消费,其收入也十分之低,在整个城市经济体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们也从来未真正融入到这个城市社会中,也从未打算这样做,他们随时准备回到家乡去,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整个城市经济运转中可以视作无效人口。如果把这部分人口也计算入整个城市人口的人均财富分配中去,显然是不科学的。这数百万人可能主要是前面所说的200万流民,而且甚至在某种程度也要包括一部分工厂的打工者。有经济学者认为,深圳的当量人口,据他们的测算,现在(2004年中)可能也只是600- 700万左右,这倒与政府发布的人口数据比较接近(以2003年底深圳常住人口560万计,到2004年底,这个数字肯定会超过600万)。 也有人指出,深圳现有的1000万人口当中,到底真正想入籍深圳的有多少人?许多白领只是视深圳为一个年轻时闯荡的地方,他们一是随时准备闯到别处去,二是他们并不想在深圳这样房价很高的地方定居。随着深圳户籍政府的改变,入籍人口会很快增加,但是这种外部增加方式,到多少会慢慢地减弱?最终深圳的当量人口会达到多少?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圳市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 大家都知道,深圳的人口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即以2003年底为例,官方公布户籍人口为150. 93万,暂住人口为406. 48,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比为1:2. 7,如果按1000万总人口的数字来算的话,150万对1000万,则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之比则高达1:5. 7。二是深圳的人口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而不是国内其它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纺锤型。所谓“纺锤型”是指高收入和极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都很小(比如不足10% ),中间状态的人群则占较大比例,所谓两头小,中间大。而深圳则是越往下层,人数越多,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阶层至少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不足四成为中下白领阶层,而有产者阶层和高级白领阶层则占全社会的一成左右。当然,在深圳月收入1000元仍要归入贫困阶层,但这个收入在武汉则要归入中间状态,这也是两地收入水平差异所致。 这两大特点给深圳的社会安定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户籍人口在现今的中国,至少意味着这部分人群的迁移欲望要比非户籍人口低得多,户籍人口可能是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主要依托。也许正因如此,长期的人口倒挂使得这个城市的归属感严重不足。同时,政府对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承诺在现实中显然要重于对非户籍人口。同样是城市人口,政府在面对非户籍人口时,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文体设施等各方面,其所承受的政治压力要比户籍人口小得多。 还有,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的倒挂已严重地影响了深圳的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本地消费市场规模。 一般认为,深圳的人均收入高于广州,消费能力也高于广州(衡量一个地方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深圳是27. 9% ,而广州则是36. 8% ,深圳比广州低了9个百分点),然而2003年深圳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1. 77亿元,而广州则高达1494. 27亿元,几乎是深圳的一倍,然而广州的人口总数最多比深圳多三到四成,除去珠三角和广东其它地区到广州消费的成分,深圳消费规模低于广州仍显得不合理(假设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数字是准确的话),原因还出在哪里?出在广州的当量人口比深圳多得多,可能要多到八成左右。深圳的人口倒挂是罪魁祸首,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些未能入籍深圳却占深圳人口大多数的暂住人口减低了他们在深圳的消费欲望,在该部分人群中,对入籍深圳兴趣不同的话,可能在深圳消费欲望也会不同,但总体上大大地减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偏低给深圳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它直接影响到国内的许多销售企业,它们将其华南销售总部往往设在广州而非深圳,市场容量比深圳大应是其四大主因之一(另三个原因是: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从政治上考量;广州到珠三角有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从成本上考量,广州的营商成本低过深圳),从而间接影响到这些企业将华南中枢指挥机构甚或制造基地放在广州或其近郊,从而更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第三产业的活爱。 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其负面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由于中间层人群不足而底层人群过大,社会的稳定爱严重不足。同时这个结构还影响到吉尼斯系数,导致社会贫富矛盾比较尖锐。深圳近两年社会治安不稳定,与此不无关系。 四 深圳有没有对这两大问题着手解决呢?至少在2003年之前,我们没有看到什么积极有效的政策。 对于金字塔型结构问题,可能更主要靠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随着一些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迁出深圳,这部分的就业人口就也随之迁出深圳。在90年代中以来,深圳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达到这一目的,到2003年以后,则计划通过工业的适度重型化来达到这一目的;2004年初以来的“梳理行动”,坊间传言,这一行动暗含着深圳市政府的人口政策,通过拆除铁皮房、窝棚等简易居住设施,将这部分流民中的一部分驱赶出深圳,也许这可以视作深圳减少底层人口比例的其中一个努力?至于餐饮、零售等一些低端的服务产业,恐怕这部分底层人口是深圳必不可少的了,除非劳动力供给减少,否则他们的收入不大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得到较大提高。 至于户与非户倒挂问题,感觉在2003年之前深圳市政府显得十分保守。这可以从户籍人口的增长量中看出来。1999年深圳户籍人口为119。85万人,2000年增加了5。07万人,2001年增长了7。12万人,2002年增长了7。41万人,2003年则增长了11。48万人。由于深圳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一直较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003年这个数字是0。9% ,每年不过自然增长1万多人,其余部分,也是深圳户籍人口增长的主因:机械增长,也就是外地户口迁入深圳,2003年之前的几年竟然每年只有4-6万人,如果再除去深圳市每年高达1- 2万的引入应届大学生,这意味着过去数年间,深圳高达数百万的暂住人口,每年竟然只有3- 5万人能够入籍深圳。 这种消极的政策显然在2003年有了不小的改变,当年可能有高达8万左右的暂住人口入籍,而据政府订立的新目标,2004、2005两年,深圳计划增加40万户籍人口。这是个不错的开端,然而我们要说,这个速度还是不够。即使每年增加20万户籍人口,深圳要增加到哪怕是极正常的600万户籍人口,也要22年之久的时间,那时已是2025年,深圳的总人口肯定早已突破1500万人,甚至有可能达到1800万人,届时倒挂现象虽有缓解,在国内却仍然可能是最高的。 深圳需要一个更为积极的入籍政策。 摘自因特虎。限于篇幅,转载时略有删节
发布日期:二○○四年八月七日
请问,深圳有什么福田统计局的吗?
龙岗区统计局 宝安区统计局 南山区统计局
盐田区统计局 罗湖区统计局
福田区统计局
这是深圳的统计局,有你说的福田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民路123号区委大楼14楼
电话:0755-82918333-1431
深圳2016年社保缴纳基数最高是多少
深圳一档医疗保险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分别为,
最高: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也就是6054×3=18162元。
最低: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也就是6054×60%=3632元。
日前深圳市社保局公布了,深圳社保最新缴费比例、以及缴费基数。
深圳市在职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及缴费基数表(2016年)
据此,自2016年7月1日起至2017年6月30日止,我市各项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计发中涉及本省、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分别5525元/月、6753元/月的标准计算。
扩展资料:
“五险”中“四险”缴费与最低工资标准有关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深圳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公报》,深圳市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0173元,折算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348元。
自2018年7月1日起至2019年6月30日止,我市各项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计发基数涉及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8348元/月的标准计算。
调整后,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上限均提高至25044元,一、二、三档医保缴费都有变化。失业保险缴费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变化无关。
8月1日起,我市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2200元/月。社保“五险”缴费中,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四险”都与最低工资标准有关,医疗保险缴费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无关。
三险”缴费基数上限提高至25044元
养老保险缴费方面,深户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2%,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8%,单位缴费比例为14%;非深户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1%,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8%,单位缴费比例为13%。
缴费基数均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每月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生育保险个人不需缴费,全部由单位缴费,缴费比例为0.45%。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
每月生育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工伤保险个人不需缴费,全部由单位缴费。根据行业类别分八档基准费率进行缴费,分别为0.14%、0.28%、0.49%、0.63%、0.66%、0.78%、0.96%、1.14%,根据单位上两个自然年度工伤保险支缴率、安全生产与职业病危害情况等因素确定浮动档次后进行缴费。
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超过本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最低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每月工伤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2200元。
此外,失业保险缴费基数为深圳市最低月工资标准2200元,缴费比例为1.5%,其中单位缴纳1%,个人缴纳0.5%。失业保险单位每月缴纳22元(2200元/月×1%),个人每月缴纳11元(2200元/月×0.5%)。
一、二、三档医保缴费都有变化
医疗保险根据缴费及对应待遇分设一档、二档和三档。单位应为深圳户籍职工参加医保一档;非深圳户籍职工可在一、二、三档中任选一种参加。
医保一档缴费比例为8.2%(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6.2%,个人缴纳2%,缴费基数为职工上月工资总额,最高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
最低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每月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的上限为25044元(8348元×300%)、下限为5009元(8348元×60%)。
医保二档缴费基数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目前为8348元,缴费比例为0.8%(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0.6%,个人缴纳0.2%。
医保三档缴费基数为深圳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目前为8348元,缴费比例为0.55%(基本医保+地方补充医保),其中单位缴纳0.45%,个人缴纳0.1%。
参考资料:人民网—深圳社保缴费基数和待遇有新调整
![深圳统计局在线_深圳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资料](http://www.shuangbaotai.net/182/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