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呢?怎么来得?
二十三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
小年的来历与习俗
[日期:2006-01-14] 来源: 作者:新东北 [字体:大 中 小]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国,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
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录入:新东北
腊月二十四是几号,腊月二十四习俗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农历,具体日期每年不同.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 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扫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二十四习俗典籍记载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 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