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丽妃、贤妃、德费还有什么妃?
汉朝和唐朝的编制:
皇后-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舞娟-娱灵--美人-才人-良人--御女-采女-淑女--宝林-婧娥-荣华-充衣-长使-少使-八子-七子-五宫-顺常-选侍
其实各朝各代后宫妃子称号都有不同,其爵位等级也不同,你可以直接上百度去查,很多的。本来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不过觉得没必要了。
贤妃和淑妃哪个大
淑妃大 因为四妃封号依次是贵淑德贤 各个朝代有不同 这是唐朝以后的,明朝则是贤妃大
可参考
贤妃最后怎样
唐太宗郑贤妃 郑贤妃(?—?),唐太宗李世民妃嫔之一,无子。《唐会要》记载郑贤妃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相关史料《唐会要 卷二十一》 昭陵陪葬名氏。 越国太妃燕氏(燕德妃)。赵国太妃杨氏(杨妃)。纪国太妃韦氏(韦珪)。贤妃郑氏。才人徐氏(徐惠)。郑国夫人。彭城郡夫人。 [编辑本段]唐太宗徐贤妃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生五日即能言语。四岁通论语及诗。八岁巳善属文。父孝德曾命拟离骚为小山篇,乃拟作云:“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思;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为唐太宗所闻,乃纳为才人。手未尝废卷,而辞致赡蔚,文无淹思。帝益礼顾,擢孝德为水部员外郎,徐惠再迁充容。又言:“伎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鸠毒,侈丽纤美,不可以不遏。志骄于业泰,体逸于时安。”其剀切精诣,大略如此。帝善其言,优赐之。唐太宗逝世后,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复为诗、连珠以见意。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的著作,有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文见《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及诗若干首,(诗见《全唐诗》及《名媛诗归》)今尚存。 [编辑本段]宋太宗李贤妃 李贤妃(943年—977年),真定人,乾州防御使李英之女。宋太祖听说李氏有容德,为太宗聘之。开宝年间,封陇西郡君。宋太宗即位,进夫人。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赵元佐。李妃曾经梦日轮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惊而悟,后来生下宋真宗。太平兴国二年薨,年三十四。 宋真宗即位,追封母亲为贤妃,又进上尊号为皇太后。有司上谥曰元德,为元德李皇后。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沆为园陵使。车驾诣普安院攒宫,素服行礼,拜伏呜咽。命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册。神主祔别庙。 大中祥符元年,追赠李后的父亲李英为检校太尉、安国军节度、常山郡王,母亲为魏国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礼官赵湘请以李后祔太宗庙室。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礼官议之。”六年秋,宰相王旦与群臣表请后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庙,位于明德李皇后(李皇后)之次,宋真宗从之。 相关史料 《宋史 列传第一》 李贤妃,真定人,乾州防御使英之女也。 太祖闻妃有容德,为太宗聘之。开宝中,封陇西郡君。太宗即位,进夫人。 生皇女二人,皆早亡,次生楚王元佐。妃尝梦日轮逼己,以裾承之,光耀遍休,惊而悟,遂生真宗。太平兴国二年薨,年三十四。 真宗即位,追封贤妃,又进上尊号为皇太后。有司上谥曰元德。咸平三年,祔葬永熙陵。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沆为园陵使。车驾诣普安院攒宫,素服行礼,拜伏呜咽。命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撰哀册。神主祔别庙。 大中祥符元年,追赠后父英检校太尉、安国军节度、常山郡王,母魏国太夫人。大中祥符三年,礼官赵湘请以后祔太宗庙室。真宗曰:“此重事也,俟令礼官议之。”六年秋,宰相王旦与群臣表请后尊号中去“太”字,升祔太庙明德之次,从之。 [编辑本段]南宋孝宗李贤妃 李贤妃(?—1184年),南宋孝宗妃嫔之一。李氏初入宫,为典字,转通义郡夫人,进婕妤。淳熙十年卒,赠贤妃。时李焘在经筵,尝谏省后宫费。宋孝宗说:“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宋孝宗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 相关史料 《宋史 列传第二》 李贤妃,初入宫,为典字,转通义郡夫人,进婕妤。淳熙十年卒,赠贤妃。 时李焘在经筵,尝谏省后宫费。帝曰:“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帝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 [编辑本段]明太祖李贤妃 贤妃李氏(?—?),明太祖朱元璋妃嫔之一。李贤妃生唐定王朱桱。 [编辑本段]明成祖权贤妃 贤妃权氏(1391—1410年),明成祖朱棣妃嫔之一,朝鲜人,善吹箫。权贤妃于永乐八年逝世,后被追谥为恭献贤妃。 [编辑本段]明仁宗李贤妃 贤妃李氏(?—?),明仁宗朱高炽嫔妃之一。李贤妃生郑靖王朱瞻飐,蕲献王朱瞻垠,真定公主。 [编辑本段]明宣宗吴贤妃 贤妃吴氏(?—?),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生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为太子时,选入宫。宣德三年封贤妃。朱祁钰登基后,吴贤妃被立为皇太后,后被追谥为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后。 宣庙贤妃,吴氏,明宣宗朱瞻基贤妃,明景帝朱祁钰生母,丹徒人。宣宗为太子的时候,吴氏就已选入宫,侍奉他。宣德三年,册封贤妃。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但到了后来,英宗夺回皇位时,降称吴太后为宣庙贤妃。天顺五年十一月薨,谥荣思贤妃。南明弘光帝即位,於崇祯十七年十月上谥孝翼温惠淑慎慈仁匡天锡圣皇太后。 [编辑本段]明宣宗赵贤妃 贤妃赵氏(?—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妃嫔之一,赵贤妃为宣宗殉葬。正统元年八月,追赠赵氏为贤妃,谥纯静。 [编辑本段]明宪宗柏贤妃 贤妃柏氏(?—?),明宪宗朱见深妃嫔之一。柏贤妃生悼恭太子朱祐极。 [编辑本段]清代蒙古科尔沁和硕贤妃 科尔沁和硕贤妃,名博礼(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称之为科尔沁次妃。科尔沁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之妻;科尔沁和硕福亲王莽古斯与和硕福妃之儿媳;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庄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宸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之母;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哲哲之长嫂;顺治帝之外祖母。崇德三年(1638)夏,清太宗皇太极诏封宸妃和庄妃之母科尔沁次妃为和硕贤妃。 科尔沁和硕忠亲王,和硕福亲王莽古斯与和硕福妃之长子;和硕贤妃博礼之夫;孝端文皇后之长兄;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父;顺治帝之外祖父。名布和,有宰桑职务,连称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汉语“宰相”的谐音,系部落首领的参谋和助手。清史上多处记载,孝庄文皇后之父名宰桑,是把职务当作名字。顺治十一年五月,追封为和硕忠亲王。 科尔沁和硕福亲王,名莽古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札日固齐(断事官)。和硕福妃之第一任丈夫;孝端文皇后与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之父;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父;顺治帝之外曾祖父。崇德二年(1637)秋,清太宗皇太极诏追封皇后之父、宸妃和庄妃之祖父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前。 科尔沁和硕福妃,清人称之为科尔沁大妃。和硕福亲王莽古斯之妻;莽古斯去世后,改嫁给莽古斯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孝端文皇后与和硕忠亲王宰桑-布和之母;孝庄文皇后和敏惠恭和元妃之祖母;顺治帝之外曾祖母。崇德二年(1637年)秋,清太宗皇太极诏封皇后之母、宸妃和庄妃之祖母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尊封 孝庄文的父亲是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斯的长子,大清王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的长兄,名字叫布和,有宰桑职务,连称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汉语“宰相”的谐音,系部落首领的参谋和助手。清史上多处记载,庄妃的父亲叫宰桑,是把职务当作名字,如同现在把张科长、李科长当作人名一样。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礼(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称她婆婆叫科尔沁大妃,管她叫科尔沁次妃。博礼为人贤惠敏捷、孝顺谦和,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早在1623年正月,博礼便开始放手让其长子乌克善台吉派使臣与后金往来联系。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她以蒙古孛儿只斤氏台吉哈屯(夫人)的身份,带领长子乌克善前往盛京吊丧。从那以后,她陪同婆母即科尔沁大妃多次到后金宫中走亲戚。崇德二年(1637年)秋,大学士范文程奉皇太极诏,亲自前往科尔沁草原皇后、宸妃和庄妃的故里宣读册诰:追封哲哲之父、宸妃和庄妃之祖父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前;封哲哲之母、宸妃和庄妃之祖母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随即,福妃特地进京朝见谢恩,也是博礼陪同婆母,让乌克善、满珠习礼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的。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福晋到演武场迎接,直迎至皇宫,在崇政殿里施以规格最高的接见礼,金銮殿摆开盛宴,欢聚一堂。 崇德三年(1638年)之夏,福妃例行进京朝见,还是由博礼陪同,叫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皇太极热烈欢迎,热情款待,以歌舞欢庆。不几天,皇太极诏封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次妃博礼为和硕贤妃,并赐给仪仗。这个仪仗有16人组成,护卫、乐师、侍女等,由国家拨款开支,是非同一般的极大荣宠,可算是除爱新觉罗家族之外,独此一家了。后金改国号为大清,迁都北京之后,博礼又多次进京瞧看女儿孝庄皇后和外孙顺治皇帝,密切了孛儿只斤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间的关系,很受朝廷的尊敬和爱戴。也正是这个原因,宰桑与博礼的儿孙们为大清王朝的建立、边疆的巩固和安宁做出过巨大贡献。 墓地 科尔沁和硕忠亲王与和硕贤妃的墓地,在嫩江末梢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左岸南约18华里之处,第二松花江与查干湖(圣水湖)的正中间。此地原是孝庄祖父莽古斯及其父兄三代人游牧的地方,是现科左中旗的属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立以镇国公本巴为札萨克的郭尔罗斯前旗。于是郭尔罗斯人渡过第二松花江大举南下,到今长春(当时叫毛盖图)与科左中旗为邻。在这种情况下,科尔沁部族长、土西业图旗(今科右中旗)亲王巴达礼,于顺治八年(1651年)邀请科右前旗札萨克郡王布达奇、卓里克图旗(科左中旗前身)札萨克亲王乌克善、前郭尔罗斯旗札萨克镇国公本巴及有关官员会盟,商量四旗边界划分问题。因为科右中、前二旗祖车车克、科左三旗祖那木赛、前后郭尔罗斯二旗乌巴什三人系一母所生同胞兄弟,为了防止日后子孙因边界纠纷伤了兄弟手足之情,故以礼让为主,顺利达成协议。在今科左中旗七棵树乡于海屯东北约15华里处坨子上立一大土堆子,群众叫“四王边界堆”。后修平齐铁路,设一火车站,叫边昭(坨子)站,至今尚存。这样,庄妃父母陵区所在地划归郭尔罗斯前旗,但陵区仍归科左中旗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划归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即今前郭县长山镇库里村(屯)。 库里,蒙古语乎乌日(坟墓)的谐音,村子叫乎乌仁(日)爱里,意为有坟墓的屯子。不是先有屯子后有坟墓,而是先有坟墓,后建屯子,以此取名。 据《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宰桑,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追赠和硕忠亲王。”这个封号,可以理解为皇帝一人之下,独领一方的王爷。宰桑-布和早逝,就按当时蒙古族丧葬习惯,土葬于现在的库里屯南坨坡上,没起坟头。后庄妃母亲和硕贤妃博礼去世,与其夫宰桑合葬与此。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和硕贤妃。其实,博礼的贤妃封号,早在1638年就被皇帝皇太极诏封。这次,在顺治皇帝诏封外祖父宰桑为和硕忠亲王的同时封外祖母为贤妃,只是起个重申的作用。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旨意,由他们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至此,这个地方才有了“库里”的名字。 库里屯四面环坨子,呈椭园形,中间是盆地,东西长约10里,南北宽8里许,高处有10多丈,多长杨、柳、榆树。盆地中央有一条西高东低的坨子,当地人叫土龙岗,使盆地一分为二,形成扁“曰”形的地形地貌,屯子则坐落在土龙岗北侧的平原上。土龙岗的东端有一泉眼,四季流水不断,清澈甘甜,弯弯曲曲向南流,形成像杭州龙井村九溪十八涧般的景致,到南坨子北侧形成一个小水泡子。泡子里,夏季荷花盛开,金鱼游翔浅底,有一群鸿雁常来戏水。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庄妃父母的合葬墓,便在土龙岗正中的南坡上。顺治皇帝下旨,国家拨巨款,在今科左中旗札萨克(政府)建筑莽古斯、宰桑两处陵园。 和硕忠亲王宰桑陵园,南隔一坨子与其父莽古斯陵园南北相望。陵园由墓、碑亭、祭祀庙三个部分组成。忠亲王与贤妃合葬墓为土丘圆顶,青砖围裙。墓南50多米处立有石碑,碑上筑有碑亭,呈四方形,青砖黄瓦结构。亭东约30米远有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三间门房,中为朱红大门,门洞左右有关平、周仓泥塑像。园内正庭五间,东西各有三间配房,均为人字架式青砖青瓦房。正庭为祭祀殿,明三暗二,明间靠北墙有供台、供桌,正中有一佛龛,上层供有皇封宰桑和硕忠亲王、博礼为贤妃的两道诏书,诏书为折子形,黄绸裱糊,龙边黄缎包裹,分别置入精制紫檀木、金边镶嵌白玉的匣子里;中层藏有哈萨尔世系家谱,记有自哈萨尔始,至宰桑这一代共十八代人的名字。据传说,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科右等旗都曾派毕车齐(文书)到这里抄录过。现存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的《科尔沁世系谱手抄件》就是从科左中旗征集到的,也是这个家谱的传抄件。其内容来自《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族兄道宝-台吉所著《大黄册》(第155页)。西间是供佛藏经室,东间供有关公神像,以弘扬忠义之道。这个寺院,蒙古族群众叫做宾图-额和音-苏莫。宾图是指有学问、睿智、品德高尚、稳重敦厚,有教养的人;额和,是指妈妈;音,是“的”的意思;苏莫,是指寺庙。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八年(1941年)十月编辑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郭尔罗斯旗条记载:“宾图妃坟,在塔虎库里屯,前清顺治年间,该宾图妃作故;由达尔罕王择选坟茔至本旗库利屯地方安葬修庙,同留坟丁十户管理祭祀事宜。”这里记载的“宾图妃”与碑文中的“贤妃”是一致的。墓、碑庙在解放初全部被毁。 重点文物:和硕忠亲王和贤妃墓碑 这个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同高5.82米。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额正面、背面各有两条相互盘绕的蟠龙组成。双龙前肢下撑,互被对方尾部所卷,后爪共蹬一球,翻腾于云水中,栩栩如生,刻工精细。球下有长45厘米,宽40厘米呈矩形凸起的平面,上面分别用蒙古文满文双线阴刻两行大字,汉语意为“敕立”之意。左侧一行两个字是新满文,右侧三个字是蒙古文。满族人崇东,体现出清朝初期用蒙古文、汉文两种文字行使权利。文字下方至碑额底部12厘米宽皆为精刻云水图案。 碑身呈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正面四周宽为12.5厘米的云龙浮雕图案。内刻有十二条小龙,上下各两条,每组两首相对,直奔一珠;左右各四条,皆头向上身朝内,各逐一珠。所逐球上,火焰飘飘,生机盎然。碑面上,并排有十五竖行共383个字,单线阴刻蒙古文满文两种文字,左侧七行为满文,共182个字;右侧八行为蒙古文,共201个字。每种文字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尾行皆为“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字样。碑文主要歌颂庄妃父母之功德。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样,亦为云龙浮雕,中间无文字。 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名叫贔屃),首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龟四足撑地,昂首向前,两眼前视,神态自若,大有千年负重而无怨恨姿态。身上纹饰雕刻精美,使石龟更加栩栩如生。 此碑于1947年秋被推倒,碑与座分离,碑身断为两截,抛于荒野。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后,经翻译碑文,认为该碑在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碑主人名份极高,雕工精细,是艺术处理相当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碑文的满文和蒙古文,对研究蒙满两种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此碑列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石碑”。吉林省文化厅于1983年拨款在原地粘接修复,恢复其历史面目,上盖六角形钢筋水泥结构碑亭,并建保护围栏,树立标志说明。1987年,在长山电厂建立明珠园,园内兴建省级博物馆——“孝庄祖陵陈列馆”,将“满蒙文石碑”迁到陈列馆院中央,上盖双檐歇山式黄瓦青砖、四角攒尖结构的仿古式碑亭,加以保护,并辟为一个旅游景点,成为研究历史的一个基地。 [编辑本段]清顺治帝贤妃人物介绍 孝献皇后(1639—1660),董鄂氏。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清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生于崇德四年(1639)。顺治十三年入宫,时年十八,“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立为贤妃。九月,晋皇贵妃;十二月,行册立礼,破格颁赦。上皇太后徽号,其父鄂硕本以军功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进三等伯。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生皇四子,被顺治帝称为“朕之第一子也”,意欲立其为储;皇四子于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殇,仅三个月,未命名,追封为和硕荣亲王。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庚子八月十九日薨,年二十二。世祖哀痛至极,辍朝五日,并亲制行状悼念。顺治十七年八月二十一,追封皇贵妃董鄂氏为皇后,赠今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康熙二年(1663)六月,祔葬清东陵之孝陵。世称董鄂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