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白鹤梁在线_白鹤梁图片资料

admin 2020-11-29 41
白鹤梁在线_白鹤梁图片资料摘要: 白鹤梁的故事和传说??谁有啊???白鹤梁得名有着很多优美的传说,其中之一是:白鹤梁的形成等于是在长江边上树起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离涪陵城100米以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

白鹤梁 的故事和传说 ??谁有啊??? 白鹤梁得名有着很多优美的传说,其中之一是:白鹤梁的形成等于是在长江边上树起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离涪陵城100米以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澈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嬉戏于石梁而得名。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对白鹤梁得名有过记录:“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在合川有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卖给普通百姓10文一个,可卖给当时合州的太守却要价100文,得罪了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竹笼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遂结为了好友,一日在江边饮酒后,两人乘白鹤化仙而去,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谁有白鹤梁的资料?急用!!! 白鹤梁 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白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臊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白、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白鹤梁 在涪陵城北靠近南岸,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砂石梁。此梁洪水时隐没在水中,枯水时露出水面,水越枯,露越多。这就是名扬中外,被誉为世界水文奇观的“白鹤梁题刻”,1988年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彻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前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栖息于石梁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因要价太高,得罪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结为好友,一日饮酒醉后,尔朱乘白鹤化仙而去。这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逐段编号登记,白鹤梁共有题刻174段,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特别是点缀在碑林中的18尾石鱼,以唐代刻鱼鱼腹高程推算,历代有确定尺寸记录低于137.86m的题记共有15段,其中唐代1段、宋代8段、元代2段、明代2段、清代2段。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 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所刻的字体,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世南)、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各派书体并呈。北宋诗人,书法家白庭坚的“元府庚辰涪翁来”(白庭坚被贬涪州自号“涪翁”)七个字,笔笔凝炼,洒脱雄健,格外引人注目。各派书法家的题刻,有的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有的飘逸,有的纤细秀丽,古朴厚重,各有特色。线雕的白鹤,昂首独立,振翅欲飞,潇洒豪放,形象逼真。线雕鲤鱼,一前一后,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还有多尾围绕“石鱼出水光丰年”的民谣,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有的题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明代涪州大守白寿诗云:“时平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见,石出亦是凶。”明人严某的诗则认为“石鱼随出没,民安即是丰”。明代张献,刘永良等人的联句观点更深:“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造化存乎人,丰凶岂无踪。神官俭且廉,小子心当同。”这些颇有水平,意境新颖的哲理诗,强调了节俭和为官清廉的重要爱,读后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有关白鹤梁的沉浮de资料 白鹤梁的资料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 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计三万字。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白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臊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白、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据白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白德建先生 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 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 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 人欣慰的归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准备将题刻 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白鹤时鸣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白庭坚、晁公道、白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白、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白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 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 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终于在2003年2月13日经葛修润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宣告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施工了,得到这个消息那些世代守望这座珍贵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和那些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白鹤梁的文物工作者感到欣慰。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白鹤梁上凿刻了19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临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记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知20世纪初1200年间的70多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于石鱼的记录破尾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设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云“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3次露出水面,而这几年当地也都大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桌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作者资料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的沉浮讲的是为了完整地保护国家级文物——涪陵白鹤梁题刻,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试验,在否定了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理想的方法。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他们为保护文物付出的巨大心血。 保护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位于靠近涪陵长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个长约1600米,宽15米的袖珍小岛。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三峡大坝蓄水后,它就沉入几十米的水底,再也不能露出水面了。 古人认为,冬天长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时,第二年一定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于是人们就用“刻石鱼”的方法记录长江枯水水位。这一做法从唐朝延续至近代,每当石鱼露出,就成为一件盛事,人们在长江上聚会,在白鹤梁上刻石记载,文人墨客也赋诗填词。 岁月相积,白鹤梁刻上十几尾石鱼,题刻一百七十多段,计三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一百多处,记载了唐代之后共千余年间的七十多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最早的记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还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弥勒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宝贵的历代文人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白鹤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水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一定要保护,这样的共识不难达成,但困难的是如何保护。 第一个保护方案是水下博物馆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白鹤梁题刻段上面建一个椭圆形的密封罩体,罩体两端各开一个隧道通到岸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行维护和参观。这个设想的长处是方便人们参观,但白鹤梁会长年暴露在空气之中,不利于保护。并且要建一个能顶住30米水压的巨大密封革体,工程难度大、花费高。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第二个方案是岸上博物馆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让白鹤粱淹没水下,自然保护。在岸上建立博物馆,复制白鹤梁题刻陈列其中。这个方案简单可行,所需资金相对也少。但复制品的价值,怎能和白鹤梁本体部围相提并论! 苦苦寻觅中诞生了第三个方案。这个方案充满想像,运用现代技辍招术,对白鹤梁题刻进行修复和加固,让它能在江底长久留存;而在白鹤梁近旁高处选择一个地点,把原样复制的白鹤梁碑林放置其上。这个方案的设计者,期望当三峡工程完成之后,在三峡库区依然可以重现白鹤梁随水隐现的自然景观。 此后的两年里,再没有人提出比这个方案更理想的新方案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实验,至2000年末,一部分设计书已经做了出来。国家文物局决定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

白鹤梁的资料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白鹤梁景观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鹤梁的传说 白鹤梁得名有着很多优美的传说,其中之一是:白鹤梁的形成等于是在长江边上树起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离涪陵城100米以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澈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嬉戏于石梁而得名。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对白鹤梁得名有过记录:“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在合川有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卖给普通百姓10文一个,可卖给当时合州的太守却要价100文,得罪了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竹笼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遂结为了好友,一日在江边饮酒后,两人乘白鹤化仙而去,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白鹤梁的价值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白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臊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白、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形似卧伏长江的巨鳄,其身长约1600米,龟背形宽约15米。古时候周围环境优美,郁郁葱葱。每当秋冬来临,便有成百上千的白鹤飞到此地栖息,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鹤梁即由此得名。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白庭坚、晁公道、白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白、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白庭坚题写的“元符 >>>>精品(肉文暖文)在线阅读<<<< 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白鹤梁上还刻有有鱼19尾、送子观音2尊、白鹤1只。白鹤梁西头,有众多令人垂青的石鱼。有一条大石鱼约3米长、1.5米宽、0.5米厚,惟妙惟肖,称“鲤鱼之王”。据记载刻于嘉庆年间,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佳话。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据白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白德建先生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人欣慰的归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准备将题刻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白鹤时鸣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相传唐时尔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白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文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白、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是一座石梁扩句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的沉浮讲的是为了完整地保护国家级文物——涪陵白鹤梁题刻,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试验,在否定了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理想的方法。展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他们为保护文物付出的巨大心血。 保护 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位于靠近涪陵长江南岸的大江中,是一个长约1600米,宽15米的袖珍小岛。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三峡大坝蓄水后,它就沉入几十米的水底,再也不能露出水面了。 古人认为,冬天长江的水位回落到一定位置时,第二年一定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于是人们就用“刻石鱼”的方法记录长江枯水水位。这一做法从唐朝延续至近代,每当石鱼露出,就成为一件盛事,人们在长江上聚会,在白鹤梁上刻石记载,文人墨客也赋诗填词。 岁月相积,白鹤梁刻上十几尾石鱼,题刻一百七十多段,计三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一百多处,记载了唐代之后共千余年间的七十多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最早的记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还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弥勒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宝贵的历代文人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白鹤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水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一定要保护,这样的共识不难达成,但困难的是如何保护。 第一个保护方案是水下博物馆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在白鹤梁题刻段上面建一个椭圆形的密封罩体,罩体两端各开一个隧道通到岸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行维护和参观。这个设想的长处是方便人们参观,但白鹤梁会长年暴露在空气之中,不利于保护。并且要建一个能顶住30米水压的巨大密封革体,工程难度大、花费高。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了。 第二个方案是岸上博物馆方案。它的基本思路是让白鹤粱淹没水下,自然保护。在岸上建立博物馆,复制白鹤梁题刻陈列其中。这个方案简单可行,所需资金相对也少。但复制品的价值,怎能和白鹤梁本体部围相提并论! 苦苦寻觅中诞生了第三个方案。这个方案充满想像,运用现代技辍招术,对白鹤梁题刻进行修复和加固,让它能在江底长久留存;而在白鹤梁近旁高处选择一个地点,把原样复制的白鹤梁碑林放置其上。这个方案的设计者,期望当三峡工程完成之后,在三峡库区依然可以重现白鹤梁随水隐现的自然景观。 此后的两年里,再没有人提出比这个方案更理想的新方案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实验,至2000年末,一部分设计书已经做了出来。国家文物局决定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担任专家评审组组长。

谁有关于白鹤梁的作文 白鹤梁 赵千卉 今年,一个酷暑炎热的夏天,我和妈妈来到了重庆涪陵,这是一个江边的城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水下博物馆吗?我来给你们介绍吧!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三峡蓄水每年冬末春初是才露出水面。 来吧!跟我一起进去瞧一瞧吧! 一进大厅,一阵阵清凉的风向我走来,真凉快!接下来,一个保安叔叔让我们上2楼展厅里去,刚到展厅,一个个名胜古迹映入在我们的眼帘,跟随着解说员,我们静听了白鹤梁的故事,石板上每一个雕刻都有它们神奇的传说。我最感兴趣的是“石板鱼”,因为我们如果不仔细地观察它的话会看见它只有两条鱼,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就会有三条鱼,第三条鱼就在那两条鱼中间,但是那条鱼非常模糊,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脑袋。 在我们展厅看完过后,又跟随着解说员一起乘坐直下江底的电白鹤梁在线_白鹤梁图片资料梯,在坐电梯之前,每个人多需要进行安检。这是我第一次坐这么长的电梯,它有90米长,因为它在江底运行,所以比其他电梯缓慢,从上面到江面需要4分钟才能到达江底。 一下电梯,走廊里有点像船舱一样。在江底可以清澈地看见水里的每一块石板,妈妈告诉我:“江里的水都是经过机器净化过的,所以水才这么清澈。”

白鹤梁的地点、时间、梁上的景物、诗词、有关的传说(故事),都打出来,明天就要!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石梁上刻有自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计三万字。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艺术价值   白鹤梁上还有白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臊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白、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据白庭坚的后裔、涪陵区文管所长白德建先生介绍,国家已接受中外专家的建议,将实施白鹤梁题刻保护工程,由天津大学承担工程设计,拟建水下博物馆,国宝白鹤梁题刻将会有一个可靠的、令人欣慰的归宿。目前,涪陵的文化部门已经将题刻复制于涪陵区人民广场,让人们终年可瞻其尊容。   白鹤绕梁留胜景,石鱼出水兆丰年。   白鹤梁风光(20张)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考古价值   白鹤梁题刻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众多珍贵题刻堪称国宝,令中外专家和游客惊叹不已。   与水文科学有关的题刻108件,故有“世界水下碑林”美誉。这些题刻主要集中于倾斜14.5度的北坡上,起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止于1963年 2月15日涪陵文化馆最后题刻落笔,刚好1200年。记录着72个年份的枯水历史,共有题刻180多幅,其中唐代l幅、宋代98幅、元代5幅、明代16 幅、清代23幅、近现代40多幅。   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白庭坚、晁公道、白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贞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白、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北宋大书法家白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葛洲坝水电站和宏伟的三峡工程都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如175米水位高程是以白鹤梁1000多年的洪水纪录为依据。唐鱼的眼睛为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相当于海拔137.91米高程。此水文纪录比英国在武汉江汉馆设计的水尺标点早1100年。因此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   终于在2003年2月13日经葛修润等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宣告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施工了,得到这个消息那些世代守望这座珍贵的水下碑林的涪陵人和那些像热爱自己生命一样热爱白鹤梁的文物工作者感到欣慰。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白鹤梁上凿刻了19尾石鱼,因为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萧星命石工临摹旧迹在石上重刻二鲤,并凿刻了题记。平时的时候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石鱼的周围记着自公元763年以来知20世纪初1200年间的70多个最低枯水年份线。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的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水位出现周期约为10年,于石鱼的记录破尾吻合。故而石鱼题刻对研究长江中上游的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设置等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古人云“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3次露出水面,而这几年当地也都大获丰收,因而石鱼被看做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admin本文地址:http://www.shuangbaotai.net/sbt/15664.html发布于 2020-11-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兴趣知识网

阅读
分享